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疫情防控> 正文

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9篇

英利文档网 发表于2022-10-22 19:05: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抗疫英雄的小故事多篇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成就伟大。大家创业网 为大家带来的抗疫英雄的小故事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抗疫英雄的小故事 1

  他是院长,也是病患。他叫张定宇。

  作为收治患者最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院之长,他另外的 身份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行动不便的他,已在抗疫一线坚持了 30 余天。每天接上千个电话,处理无数突发事件的他,无暇顾及感 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妻子,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他说:“我 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 28 年 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别人眼里风风火 火的铁血男儿,害怕失去挚爱的缱绻,湿了他的泪眼。一天睡眠 不到两个小时的张定宇,正在和病魔争夺时间。“我必须跑得更 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 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以后我会被固定在轮椅上,我现 在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张院长,您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 怀,英雄硬汉形象彰显。

  抗疫英雄的小故事 2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 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

   突发传染病诊治。在 20XX 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 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 度建议“封一座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 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 命。

  73 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 作一起接诊病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 一连 7 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 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 肺炎,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 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抗疫英雄的小故事 3

  2 月 12 日晚,早过了下班时间的急诊科护士王欢欢脱下防 护装备,正用手轻揉自己的脸,想缓解一下长时间穿戴隔离面罩 在脸上磨出的印记。虽略有疲色,但她的眼眸里仍透着刚毅与坚 定。

  在疫情期间,王欢欢不仅承担急诊科的本职护理工作,还是 医院发热门诊的专职护士。春节前她就进入发热门诊值守,连续 在一线奋战十天,整个春节假期都没有休息。有同事关心她“别这

   么拼,休息一会”,她笑着反问“没事,我是党员,关键时候我不 上谁上”。老家的亲人曾问她“春节还回来吗?”,她只能推说工作 上忙可能还回不来。她不敢告诉年迈的父母,自己在“危险”的地 方值守,对年幼的孩子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老家,连年夜 饭也只是在医院匆匆对付。

  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王欢欢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防护 口罩和护目镜,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穿脱次数,她时常长时间不 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毫无怨言。

  她因为基础扎实、技术到位,还同时承担起发热门诊护理带 教老师的职责,指导进入发热门诊增援的护理人员及收款处非医 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规范工作。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时间耐心 指导年轻护士解决发热门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如此,细心 的她还发现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大多非常紧张、害怕,她就主动 和患者聊聊天、说说话,安慰他们。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导下平复 了心情,每每看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觉工作没有白费, 自己心里也暖呼呼的。

  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发热门诊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在 前的排头兵,他们奋战一线,尽己所能,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 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篇二: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抗疫的英雄事迹_抗疫的英雄人物事迹心得五篇

  抗疫的英雄人物事迹心得(一)

  “静压差 4 帕,再调一下通气阀门”“换气次数 11 次,还不够”……2 月 4 日晚 7 点,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监所环境卫生部主任谢曙 光带着 4 名同事,快速检测每一间负压病房的环境指标。这时,当日准备收治的 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已经在来医院的路上。

  “再搞快点!”谢曙光说。25 分钟后,第一批病房的各项检测指标基本 合格,“可以收治患者了!”谢曙光和同事刚走出病房,医护人员立刻就把患者 送了进来。

  由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比较紧急,谢曙光的检测团队从 1 月 28 日开始 24 小时待命,“过去是场所设施完全准备好了等我们检测,这次是检测团队在 现场随时等着场所基本完工,立马进入,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检测。”谢曙光说, 重症患者等着病房收治,检测工作也要跑赢病毒,患者才能尽早得到救治。

  “要提高患者的诊疗质量,最大限度确保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安全,诊

   疗场所的环境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谢曙光说,环境卫生监测者相当于哨兵, 是确定诊疗场所正常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环节,必不可少。

  作为湖北省医院改扩建平面流程设计审核专家,谢曙光还要参与临时性 收治医院改建技术文件的编写和审查。他参与的《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 则》《关于方舱医院设计和改造的有关技术要求》《旅馆建筑改造为呼吸道传染病 患集中收治临时医院技术要求》在 5 天内相继发布。“这些改造规范都是深夜完 成修改审核,次日就发布。”谢曙光说,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自己的专业知 识能发挥作用,觉得很值。

  目前,谢曙光已带领检测团队先后对湖北省 500 余台生物安全柜、200 余个 PCR 实验室的运行状态进行了检测,为病毒检测储备了设施设备条件。他总 对同事说:“决战决胜,我们要当好公共卫生安全哨兵”。

  抗疫的英雄人物事迹心得(二)

  “和你们相处很愉快,我的病好得较快……感谢你们!”患者用湖北话 说。“回家注意身体,记得多喝水,好好吃饭。”A13 病区主任李艳霞带着东北 口音叮嘱。出院,交接,话别,医患之间的对话,如同亲人一般。

  这位 72 岁的患者迈出病房,终于迎来了出院的日子,经过大连医科大学 附属一院雷神山医疗队 6 天的治疗,他成为雷神山医院 A13 病区首位出院的患者。

   医护人员给老大爷送上鲜花,簇拥着送到车前,打开车门,老大爷扭头 又说:“谢谢你们!”A13 病区主任李艳霞带着医护人员,将他送往住地,反复 叮嘱他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温暖举动的背后,是这群医务工作者秉持弘道笃行、精诚大医的精神。

  这是一种坚定,正如该医疗队的总指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院长徐英辉所说:

  “山河无恙,人人皆安!”在雷神山医院,这支团队接管的四个病区 161 张床位, 均已接收患者。

  救治,并不容易,医护人员随时面临惊心动魄的战斗。

  2 月 17 日大雨,仅开诊 5 个小时的雷神山医院 A4 病区,就上演了一场 生死时速。一名患者突发病情变化,严重呼吸困难。值守的医护人员拼尽全力, 紧张抢救,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立即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然后转往 ICU 接受进一步救治。那时已是夜里 10 点,在转往 ICU 的路上,几位大连医科大学 附属一院的医护人员,弯着身子,抬着病床蹚着没过脚踝的水坑,前面拉着,后 面推着,在雷神山的深夜里奔跑,拼尽全力,为病人和时间赛跑。

  他们为何如此拼命?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一位医生说:“在雷神山,一 切陌生面孔都亲如家人。”

   几天前,在雷神山医院 A8 病区,这支团队的医护人员发现,第二天就是 79 岁的陈大叔生日。他刚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楚。

  生日,在特殊时刻,对病人的意义显得格外厚重。病区医护人员悄悄地 为他安排着,一定要给他更多希望。医生李楠网购了一个草莓蛋糕,队员们在纸 上亲笔写下了祝福,共同在隔离病房为老人过一个简单温馨的“特别生日”。

  “你们给我过生日,不是亲人,胜过亲人,我非常感激。”看着围绕在 自己身边的医护人员,老人有些激动,带着颤声说,“这个生日是我一辈子最难 忘的,记在心中了,我一定配合医务人员,好好治疗,谢谢你们。”医护人员们 齐声说:“祝大爷早日康复。”之后,大家一边唱起生日歌,一边鼓掌打着节拍。

  这一刻,对陈大爷来说,即使亲友不在身边,他也并不孤独,因为辽宁医护人员 的热情,让他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在雷神山医院工作,什么事让医护人员最开心?经过医疗队一夜的努力, 一位患者血氧从 85%回到了 98%。当患者露出笑容说“原来能自己吃饭就是幸 福”时,深深地触动了 A13 病区医生刘卓:“原来人的幸福,并不复杂。疫情之 下,更懂珍惜,患者对我们这些来自辽宁大连的白衣战士的信任,是最开心的 事。”

  这样的信任,让他们之间充满温暖。大医一院雷神山医疗队 A13 病区护 士刘波,没几天就熟悉了本地方言。“你呀,现在恢复得蛮好,要多听医生的话,

   多喝水。”这带着“海蛎子味”的武汉话,熨帖着病人,让他们心中充满了暖意。

  “没有人喜欢做重复的工作,但我们还是会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做。”该 医疗团队 B1 病区护士李薇坦言,当他们身着白色战袍,他们就是患者的守护者, 而患者就是他们守护的亲人。

  口罩后面是怎样的面孔?防护服下是怎样的身躯?在雷神山,患者根本不 清楚这些,但他们很清楚这些医护人员已亲如家人。诚如一位患者所说:“医护 人员是我们的亲人,也是英雄。”

  抗疫的英雄人物事迹心得(三)

  有这样一位院长,疫情发生以来,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奋战在抗击疫情 的最前线,即使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依然在病房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处理 各种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 月 18 日上午 10 时 58 分,一个在新冠病毒疫情一线不懈抗争的白衣战 士停止了心跳。他就是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刘智明。

  走进刘智明生前的办公室,他的工作证和围巾还挂在墙上。许多同事直 到现在依然不愿相信他已经离去的事实。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智明所 在的武昌医院,是首批七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1 月 21 日刘智

   明去市里开会接到任务要接收 499 名新冠肺炎病人,人数仅次于金银潭医院。而 武昌医院只有三天的时间来完成院区改造和病人的转运。

  不眠不休的三天,刘智明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武昌医院是综合型医院, 短时间内按照传染病医院要求改建,难度极大。增加床位、调配医务人员、解决 物资,每一件事都需要刘智明协调。

  而此时的刘智明已经住进了本院的 ICU,1 月 24 日,他的 CT 结果显示, 肺部严重感染,随后的核酸结果确诊为阳性。

  在 ICU 里,刘智明的身份变了,可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担当却没有放下, 在病房里他不停地接打电话、回复微信,一会儿问病人收进来了没有,一会儿问 院内感染防控做到位了没有。同事提醒他要好好休息,他却说:“我是院长啊, 我丢不下!”并让大家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等他康复出院,再与大家一起 并肩作战!

  刘智明的妻子蔡利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

  丈夫感染后,她曾想过赶过去照顾病重的丈夫。然而,刘智明每次的回答都是“不 要”。他心里明白,妻子也在一线,把她留在岗位上,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生的希 望。

  2 月 14 日,刘智明病情突然恶化,被转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

   城院区进行抢救,直到 2 月 18 日上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斯人已逝,在刘智明所带领的武昌医院收治的 900 多名新冠肺炎患者中, 截至目前,已有 400 多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

  抗疫的英雄人物事迹心得(四)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全心全意守护着自己的患者; 为了尽快阻断疫情传播,社区志愿者勇敢地加入到转运疑似患者的队伍中,冲锋 在前。

  晚上 11 点,马凌从驻地出发前往火神山医院,他要在重症监护室值守后 半夜,刚刚进入病房,27 号病床病人的心率监测就报了警。

  经过半小时的抢救,病人各项指标逐渐趋于平稳,而马凌和其他医务人 员们早已大汗淋漓。与生命赛跑的战斗,每天都会遇到。

  原本应该花 20 分钟佩戴正压头套等更高等级防护的马凌,看到患者情况 紧急,很快就要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来不及多想,他只进行了三级防护就对患者 进行了抢救。

  作为心血管内科专家,马凌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的介

   入手术治疗及心血管急危重症急救。由于这一次新冠肺炎的患者往往不止是单独 的器官受损,而是多器官的病变,所以需要不同方向的专科医生来联合诊疗,马 凌擅长的专业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凌晨,接班的医生准时到达。

  要彻底遏制疫情,就必须要阻断传播。目前,武汉市已组织市区 3.4 万 多名干部职工下沉到社区工作队,共同参与疫情防控。一些普通市民也加入到转 运疑似患者就医的志愿者队伍中,徐金陆就是其中一位。

  早上 8 点半,徐金陆准时来到永清街道办。穿好防护服,仔细给自己驾 驶的转运车辆消毒。刚刚做完这些准备,他就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将 4 名患者 送往武汉市第一医院诊治。

  徐金陆有近 20 年党龄,非典时就冲在一线照顾学校学生。去年他刚刚结 束自己三年的援藏工作,这次加入志愿者转运车队,已经转运了 30 多位疑似患 者。

  由于转运时间长,经常工作到深夜,回到家的时候女儿已经休息了,徐 金陆会趁着白天转运间隙,和女儿视频谈谈心。

  抗疫的英雄人物事迹心得(五)

   “医生,听你口音是外地人,你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过来的。”

  “谢谢你们!我把自己交给你们了。”

  2 月 9 日,在“话疗”中,驰援武汉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副 主任医师邓雪蓉,和她收治的第一位病人,紧张的心绪都渐渐消散。“有时治愈, 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还没有抗击病毒特效药的时刻,除了食物和药品,我们 每个人还需要勇气和信念。”邓雪蓉说。

  3 天前,2 月 6 日下午,快要下班的邓雪蓉收到院里报名驰援武汉的消息, 第二天就出发。她拿起电话,打给了在家办公的爱人张勇。听完电话的爱人沉默 无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她知道丈夫的抉择。“你的工作是医生,你必须得去。” 此前,她就曾试探性地问过爱人。

  不到 24 小时,邓雪蓉就随百余名队友从北京赶到了武汉。就在元宵节当 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对口支援的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独立病区正式 运行。

  “一天 4 班,每班 6 个小时。其实加上工作交接、穿脱防护,将近 10

   个小时,在此期间,基本上不吃不喝。”邓雪蓉告诉记者,尽管有着多重不便, 但问诊、查体、检查、送样、记录、治疗、监护等,依旧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当班期间不得闲,不当班时也闲不得。邓雪蓉所在的团队,时不时组织 不当班的医生召开医疗会。

  “加强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部分无法相对长时间离开面罩进餐的患者, 放置胃管,鼻饲营养液,用营养液泵。对于部分能进食和愿意进食的患者,快减 胃肠外营养。”

  “血糖问题需要严格控制,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对于有糖尿病史和激素 治疗的患者,查糖化血红蛋白。另外,目前需要调整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详细 检测并记录五点血糖。对于血糖高者定期复查尿常规,了解有无酮体。”

  苦心人,终不负。

  2 月 16 日下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病房,一位 88 岁高龄的老奶奶经过 9 天的治疗顺利出院,这也是该医院当时出院年龄最大的患 者。自己参与治疗和照顾的患者回家团聚,邓雪蓉和同事们既高兴又激动。

  “武汉的人民,还有同行们,他们真的太难太难了,帮助他们,就是为 了让大家的生活早日重回正轨。”邓雪蓉说。

   每一个最美逆行者,背后都是期盼,期盼凯旋,也期盼团圆。

  就在驰援武汉的前一天夜里,邓雪蓉七岁的女儿,带着哭腔与她拉钩约 定——我会一直在家里乖乖听话,等待妈妈胜利的消息。

  “这是女儿第二次这么长时间和我分开。”邓雪蓉展示了女儿前两天为 她画的画。黑、蓝、紫三色在黄色底板上,绘出一个孩子心中治病救人的医生母 亲形象。“妈妈,你要加油哦。不用担心,我这里一切都好,你只要放心工作就 可以啦!我希望你可以早点回家,我要狠狠地黏你。”

  

篇三: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抗疫期间的英雄事迹 抗疫的英雄事迹

  __,女,汉族,1986 年 10 月 20 日出生,中共党员,现任__市珠晖区人民 检察院公诉科副科长。该同志投身基层九年有余,始终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热衷公益,乐于奉献,扶危济困,为建设和谐平安的美丽雁城贡献力量。

  热心环保,守卫美丽雁城 “让我们的城市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起乡愁”。作为一名土生土长 的__人,__始终致力于环保事业,从本职工作延伸,用点滴行动守卫美丽雁 城。在民行部门工作期间,她发现__市中盐天友公司违法倾倒填埋有毒有害污 染物,严重污染环境,引发周围群众强烈不满,遂立案调查,后向__市环保局 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其职责,并持续跟踪,最终使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同时,__积极参与“最美乡村”建设,投身茶山坳田心村环境保护工作,在烈 日炎炎中拿着扫把清扫乡村公路,帮助农户清理塘前屋后的生活垃圾,为茶山 坳打造靓丽名片贡献力量。

  春风化雨,投身未检工作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一位年轻母亲,__深知“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的道理,坚持传递大爱,投身未检事业。一方面,积极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 策,对于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尽量扶一下、拉一把,其在办理刘某(16 岁)等六 人抢劫案中,深入调查、积极沟通,耐心帮教,对刘某作附条件不起诉,帮助 刘某重返社会。另一方面,组织参与“法治进校园活动”,提高未成年人法律 意识。其主动邀请市检察院优秀检察官为珠晖一中师生送上法制大餐,现场发 放宣传手册 500 余份,受到广泛好评;其精心准备,作为国家公诉人出席在__师 范学院开庭审理的汪某诈骗案,公开揭露校园贷的陷阱,取得了良好的庭审教 育效果。

  大爱无声,助力精准扶贫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__身处办案一线,仍以高度的责 任感、使命感参与扶贫工作。她定期深入走访帮扶对象,结合其实际情况,对 症下药。对身患疾病、经济拮据的罗某林自掏腰包送去爱心药物;对消极悲观、

  第 1 页共 4 页

   饱受压力的单亲母亲周某燕则通过拉家常、聊孩子、谈政策、讲未来进行心理 疏导;对因发生交通事故重陷泥沼的贫困家庭胡某、魏某,促成双方达成刑事和 解,对肇事者胡某依法做相对不起诉,为被害家庭成功申请司法救助 2 万元, 避免两个家庭因一起事故重返贫困。

  抗疫期间的英雄事迹 抗疫的英雄事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深云镇党委书记、镇新冠肺炎防控应急指挥 部指挥长,周向前同志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决策、部署,带领全镇上下,心往一 块想、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块聚,以大无畏的精神,让党旗在深云防控疫情一 线高高飘扬。

  一是一线指挥,不舍昼夜。疫情袭来,周书记立即成立成立疫情防控工作 应急指挥部,连夜制定防控预案,全面整合镇、村以及派出所、行政执法、市 场监督、医院等镇直力量,坚持属地原则,实施“网格化”管理,落实“网格 化”职责。指挥部成立以来,他坚持每天听取分管领导和业务干部的工作情况 和思路建议,先后召开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推进)会议 62 场,到一线开展现场办 公 189 次,解决防控难题 36 个,有效地凝心聚力、总结工作、部署任务。为做 好疫情防控工作,他要求全镇干部下沉到基层一线,做到领导一线指挥、党员 一线作战、班子一线服务,带头完成情况摸排、管控等工作。

  二是带头奉献,不遗余力。大年初一至今,周书记带领干部职工连续奋战 一个多月,24 小时坚守岗位,从未离岗。期间,三次到现场开会,“过家门而 不入”。为了方便工作,确保第一时间落实上级指示、接收疫情信息、研究对 策,他每天的行程都是办公室、会议室、一线现场“三点一线”。疫情突袭, 防控物资非常紧张,周书记将自己的年终奖金 1 万多块钱捐给镇政府购买防控 物资,并且想方设法,联系外出乡贤,从海外采购口罩等物资,在他的带动 下,先后有 25 名(批)海内外爱心人士和组织捐款捐物,收到捐款 138.3 万元、 口罩 15.8 万个、额温仪 50 把、消毒液 135 桶、手套 800 包等,极大地换届了 全镇防控物资紧缺的问题。在推进疫情防控和企业项目复工复产“两手抓” 中,周书记和其他同志一起走遍了全镇 27 家规上企业和大部门规下企业,指导 防控措施、督促工作区域消杀等,并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防控物资短缺等问

  第 2 页共 4 页

   题,赢得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三是心怀群众,不落一人。疫情给全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冲

  击。作为基层政府“带头人”,他带领“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 中积极帮群众解决忧心事和担心事。在 398 名实行居家医学观察对象隔离期 间,他要求干部职工要提高服务意识,为隔离对象购买生活用品、送餐送饭, 并对每餐的食谱都进行严格审核和指导。他非常关心群众的生活需求,特别是 贫困户、无劳动力户等弱势群体,为 506 户贫困户送去口罩 1 万多个,并发放 爱心款 50 多万元。在居民因隔离时间长而产生思想波动时,他进入入户,每家 每户都做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心理疏导,有效稳控居民情绪,确保疫情防控 工作取得实效。

  在周书记的带领下,全镇上下万众一心,主动作为,成功地构筑了群防群 治的紧密防线,无出现感染患者和疑是病例,深云疫情防控阻击战正朝着胜利 的方向大步前进。

  抗疫期间的英雄事迹 抗疫的英雄事迹 跫音骤然,春帷揭幕;阳春三月,如期而至。战“疫”英雄,你步履匆匆, 一线号召,你来不及驻足停留便立赴战场,至今你已然离家许久;你风尘仆仆, 请缨上战,你一定未留意到春风已洗涤了寒冬留下的残枝枯叶,未留意到春风 吹红了桃红,吹绿了杨柳,吹来了色彩斑斓;你千里迢迢,冲锋在前,奋力救 援,走村入户,仔细排查,心中信仰如柱。战“疫”英雄,悄悄告诉你,你认 真的样子真好看,草长莺飞,春回大地,我等你平安归来,与你一同赏花、品 食、侃侃而谈人生徐徐。

  战“疫”英雄,悄悄告诉你,等疫情结束,我想与你手牵手看柳亸莺娇。

  “初春欲暖未全暖,小雨妨晴还得晴。”庚子年初,一线基层干部上班已有一 月有余,这一多月以来,入户排查认识了许多平时未见过,只在过年才能回家 的生面孔,穿梭田垄之间,见证了田垄里一片片油菜花怒蕊未出到现在“黄萼 裳裳绿叶稠”。田野在惠风和畅中褪去银装素裹,换上黄海蝶舞。一线基层干 部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服务滋润着人民群众的心田;一线医护人员用冲锋在 前,坚守一线的决心保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一线警卫人员用舍小顾大,保

  第 3 页共 4 页

   卫家国的奉献照亮着人民群众的希望。战“疫”关头,你们用行动体现初心, 用行为不负使命。

  战“疫”英雄,悄悄告诉你,等疫情结束,我想与你肩并肩品佳肴美馔。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还未来得及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年饭便收 到单位通知:“所有干部,全体取消休假,回岗上班。”一线战场上,随意扒 拉几口饭,没有细嚼慢咽,只有狼吞虎咽方能争分夺秒。热干面有难,全国美 食来支援,除了口罩、酒精等医疗物资,水果、蔬菜、生活用品一应尽全。前 段时间,微博热搜“湖北人说不会吃四川人送的儿菜!四川网友急疯了,纷纷送 菜谱!”清炒、炖煮、凉拌。四川网友送上烹饪食谱,这也缓和了原本紧张的氛 围。许多志愿者们自发组织在饭点给一线工作的执勤人员送上温暖盒饭。这是 一线战“疫”英雄用真心换真心,用情感感染情感,用温暖传递温暖的最实写 照。

  战“疫”英雄,悄悄告诉你,等疫情结束,我想与你心对心对酒当歌娓娓 而谈人生几许。

  “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线战场,党员干部 发挥统筹作用,坚持重点防控,对待疫情期间违规行为打好整治“组合拳”、 坚持执纪问责,惩治违纪“零容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战役中,党员干 部、白衣战士、热心志愿者等肩负使命,逆行向前,日夜奋战在防控最前线, 做好不让病魔入侵的“守城人”;争分夺秒,做好群众生命安全的“保卫者”。

  战“疫”英雄,我们要把你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 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故事世代传唱,把你们铭刻在历史的长河画卷中的最美样 子铭记于心,把你们的战斗精神传承永久。

  战“疫”英雄,悄悄告诉你,我将祝福写于纸鸢,让春风带着我的祝福送 到你身边,不信你抬头看那蓝天,是否瞧见阴霾散去下,乘风万里归来的祝福 纸鸢。

  第 4 页共 4 页

  

篇四: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抗疫英雄故事_抗疫期间的英雄故事 5篇

  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期间,一定要注 意工作安全、消防安全、家人安全、自我安全。下面是精心为大 家精心精选的抗疫期间的英雄故事,欢迎阅读。

  抗疫期间的英雄故事(一) 在重症病房,白衣战士们仍在日夜坚守,我们来认识吉林 省援鄂医疗队的一位护士长高岚。

  对高岚来说,这天是个好日子,她要为 25 床的患者撤掉呼 吸机。这位 77 岁的老人已经插管治疗 17 天,终于脱离危险要恢 复自主呼吸了。

  都知道给患者插管时异常凶险,但拔管时的危险系数其实 一点也不低。由于不能使用镇静剂等药物,患者是保持清醒的, 因此拔管时患者更容易咳嗽,大量携带着病毒的分泌物就会喷溅 出来。

   真正的考验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刚刚拔管的患者很容易因 为喉头水肿导致无法呼吸,高岚和床旁待命的麻醉师、ECMO 团 队,随时要做好抢救和二次插管的准备。

  拔管操作一切顺利。接下来,护士们就要 24 小时轮流守候 在老人床旁,为老人叩背排痰,详细检查每一项监护指标。

  重症患者大多有基础疾病,除了气道的护理,哪个床的患 者需要检查下肢静脉血栓,哪个床新生了疱疹,高岚都记在心里, 悉心照料。在护士们的眼中,高岚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又细致 周到的人。

  今年 50 岁的高岚从事护理工作已经 30 年,曾经参加过抗 击非典的战斗,20XX 年,又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火线入党。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又一次冲到了一线,带领着 100 人的护 理团队整建制接管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

  过去的一个多月,高岚所在的医疗队已经成功从生死线上 拉回 35 位患者。现在,尽管患者们恢复得越来越好,但高岚紧 绷的神经一刻也不敢放松。

  抗疫期间的英雄故事(二)

  “国家之使命,不容辜负,我等你回来!”1 月 27 日,正月初 三,妻子白钰的这条微信朋友圈,让刚到武汉的邢正涛格外暖心。

   “定不负使命不负卿。”邢正涛说,“在这一刻,大家与小家,紧 紧连在了一起。”

  同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护士,1988 年出生的邢 正涛与 1992 年出生的白钰,因医结缘,因疫暂别。

  “正月初二得知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都报了名,穿 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使命与担当。”邢正涛说,“我爱人也报了 名,但最后不在名单上,她为此还闹了脾气。”在第一批支援武 汉的北京医疗队 136 名队员中,男性护士只有 16 人,邢正涛正 是其中之一。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是邢正涛新的战斗岗位。“医疗队分 成 11 个组,每 4 小时一班。”邢正涛说,“大家都会提前半个小 时到,穿好防护服,整理需要带进隔离病房的各种必需品。”

  “正常的治疗和生活护理要胆大,敢于向前;病人的情绪变化 和心理情况要心细,随时掌握。”邢正涛说,住进隔离病房的患 者,经常会产生焦虑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同样非常重要,“比如 通过聊天,给他们加油鼓劲,或者给他们比划加油手势,但都要 因人而异,注意时机、方式,尽量不刻意。”

  “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别大意。”每天,身在北京的白钰 都会叮嘱丈夫,“他刚到武汉的时候,我担心得很,整夜睡不着, 后来看到各种防护措施都做到了位,便放心多了。”

   “战胜疫情,挽救生命”,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也是 所有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

  邢正涛出征武汉后,白钰轮岗到医院急诊大厅分诊台工作。

  测体温、量血压、了解病情、辅助分诊……丈夫邢正涛也是千叮 万嘱,“急诊病人接触的第一位医护人员就是你,一定要做好防 护。”

  互相打气,共同抗疫。第一次进隔离病房前,邢正涛特意 请同事将妻子与他的名字并排写在了防护服上,同时写上了大大 的“我爱你”三个字。“这是我们最浪漫的战地情书。”邢正涛说, 夫妻俩虽身处两地,但一直并肩战斗。

  每当坐上班车,不论前往隔离病房,还是返回驻地,短短 10 分钟的车程,第一次来武汉的邢正涛,总是对着窗外看个不 停。“我觉得武汉真的很美。”他说,“等胜利了,我一定带着白 钰来看樱花,吃热干面。”

  虽然因疫暂别,但白钰与丈夫心意相通,“等疫情散去,我 们一起去武汉。”

  抗疫期间的英雄故事(三)

  在抗击疫情的一线,风险无处不在。无论是患者体征的轻 微变化,还是一个造成污染的漏水点,都有可能潜藏着危机。每 一次化险为夷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故事。

   赵童:那一刻 我只想着救人要紧

  正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查房的人叫赵童,是 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几天前,看到这位 80 岁 的新冠肺炎患者情绪低落,他和主治医生反复询问,但老人始终 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乏力。

  赵童判断老人表现出的体征只是冰山一角。经初步诊断, 老人虽仅有腹胀表现,但符合“急腹症”特点,急需进行 CT 检查, 以确定是否有肠梗阻或肠穿孔等危及生命的病症。

  没想到刚做完 CT 回到病房,老人的情况突然恶化,各项指 标开始报警。

  目前老人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截至目前,在赵童和队友 们的努力下,他们负责病房的大部分危重症患者已经转为轻症, 30 名患者治愈出院。

  胡晟民:用年轻的肩膀担起责任

  医务人员想方设法救治患者,消防员们也在疫情防控一线 全力以赴。洪湖市人民医院老院区是当地 7 个定点接诊新冠肺炎 患者的医院之一,由于排污系统设备老化,医疗废水无法处理和 排出,外溢风险很大。洪湖市消防救援站的 7 名 90 后消防员组 成了“医疗废水输转党员突击队”,承担起每天医院的医疗废水清 运、处理任务。

   正和队友一起爬上 6 米高储罐罐顶的小伙子叫胡晟民,今 年刚满 22 岁,他的爸爸和爷爷都是消防员,从小耳濡目染,如 今接过接力棒的他,每次任务也总是冲在前面。设备连接好,抽 水开始,这也是最容易出现漏水和喷溅的时候,之前还发生过意 外。

  后来胡晟民和队友们顺着水线找到了水带上一个极小的漏 水点,才排除了隐患。从那以后,他们在抽水作业时也更加谨慎。

  强忍着恶臭味,经过 2 个多小时的紧张抽水作业,近 20 吨 医疗废水全部抽进了环保污水运输槽车,胡晟民和队友们再将这 些医疗废水输转到 9 公里外的污水处理点进行处理。而这样的输 转,他们每天要重复两到三次。截至目前,胡晟民和队友们已累 计输转医疗废水 500 多吨。

  

篇五: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读后感】

  他是院长,也是病患。他叫张定宇。

  作为收治患者最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院之长,他另外的身份是一名渐冻 症患者。行动不便的他,已在抗疫一线坚持了 30 余天。每天接上千个电话,处理 无数突发事件的他,无暇顾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妻子,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最 前沿。他说:“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 28 年 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别人眼里风风火火的铁血男儿, 害怕失去挚爱的缱绻,湿了他的泪眼。一天睡眠不到两个小时的张定宇,正在和 病魔争夺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 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以后我会被固定在轮椅上,我现 在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张院长,您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英雄硬汉形 象彰显。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 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 2003 年非典 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了 关键性作用。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 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 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 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作一起接诊病人。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 7 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 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 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 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2 月 12 日晚,早过了下班时间的急诊科护士王欢欢脱下防护装备,正用手轻 揉自己的脸,想缓解一下长时间穿戴隔离面罩在脸上磨出的印记。虽略有疲色, 但她的眼眸里仍透着刚毅与坚定。

  在疫情期间,王欢欢不仅承担急诊科的本职护理工作,还是医院发热门诊的 专职护士。春节前她就进入发热门诊值守,连续在一线奋战十天,整个春节假期 都没有休息。有同事关心她“别这么拼,休息一会”,她笑着反问“没事,我是党 员,关键时候我不上谁上”。老家的亲人曾问她“春节还回来吗?”,她只能推说工 作上忙可能还回不来。她不敢告诉年迈的父母,自己在“危险”的地方值守,对 年幼的孩子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老家,连年夜饭也只是在医院匆匆对付。

  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王欢欢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防护口罩和护目镜, 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穿脱次数,她时常长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毫无 怨言。

  她因为基础扎实、技术到位,还同时承担起发热门诊护理带教老师的职责, 指导进入发热门诊增援的护理人员及收款处非医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规范工作。

  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时间耐心指导年轻护士解决发热门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不仅如此,细心的她还发现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大多非常紧张、害怕,她就主动 和患者聊聊天、说说话,安慰他们。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导下平复了心情,每每看 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觉工作没有白费,自己心里也暖呼呼的。

  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发热门诊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他 们奋战一线,尽己所能,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篇六: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关于抗疫英雄的事迹精选范文

  2021 关于抗疫英雄的事迹精选范文一 在疫情期间,有许多感人的事迹震撼着人们的内心。我作为 一个未成年人,有许多人保护我,我却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是 跟一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鼓掌,内心为祖国祈福。

  前几天我无聊地翻开手机上的新闻,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条 信息——在一辆火车上,一位老奶奶用衣服紧紧捂住口鼻,撇过 头止不住流眼泪,周围有冷眼旁观的人,有漫不经心看手机的人, 也有人向这位可怜的人投来了同情的目光。这时,恰好被例行检 查的乘警看到了,老奶奶有些慌了,甚至有点害怕,她害怕乘警 会因为她没有口罩而无情的把他赶下车,这样她就无法回家。令 他没有想到的是,年轻的乘务员小伙弯下身子关心的询问老奶奶 的情况,老奶奶告诉乘警,她看见大家都戴着口罩,自己却买都 买不到,很着急。这个时候,乘警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备用口罩, 递给了老奶奶。一边细心地帮老奶奶戴上,一边安慰老奶奶:“别 怕有我们在。”老奶奶收到口罩的那刻,再次流下了泪水。第一次, 她是绝望地哭,这一次她是感激的哭。此刻,这位老奶奶的内心 肯定暖暖的。看到这里,我想,可能不止是我,更多的人都会为 这个列车员的行为感到动,为他点赞,为这个场景所流眼泪。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像他这样的人,比如武汉捐款的清洁工,

   主动站岗的志愿者。有些人可能觉得他们不是英雄,可在我心目 中,他们就是英雄。他们虽然不像终南山等院士一样,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但在我看来,他们依然伟大,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 上为祖国做着不平凡的贡献———英雄非他们莫属。

  2021 关于抗疫英雄的事迹精选范文二 新冠病毒,体积虽小,影响却一点也不小。它如一块巨石坠 入水中,把我们平静的生活打破了。而此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批 英雄不畏生死,逆流而上,冲在了一线。吴红卫就是其中的一位。

  吴红卫,晋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主治医生,主动请缨 加入了我市的援鄂队伍。在他刚到湖北开始加入急救工作时,身 体极度不适,压抑的工作氛围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以及密不透气 的工作服压得他几乎要趴下。因为每天至少要工作六个小时,而 且在这期间,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再加上严实的 防护服使得他都感到呼吸困难,护目镜也相应地因这样的高温而 被蒙上了一层薄雾,视线模糊,这样导致平常简单的操作都变得 异常困难。但这些都没有把他吓倒,吴红卫坚持了下来,并为自 己能在国家危难时机而尽力感到无比欣慰。

  经过几天的适应,吴红卫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但他 又面临新的考验。医院重症患者 90%都需要呼吸机的支持,而大 多数患者又都是老年患者,他们精神萎靡,求生欲望极低,这既 影响了医生的情绪,也不利于他们病情的早日康复。所以吴红卫 不仅要监护病人的治疗工作,还得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

   病人进行心理治疗。他在日记中写道“进入病区的前几天,我整个 人都是崩溃的”,但是,他心中有信念,他把救死扶伤看作是一种 高尚的事业,看作是自己应履行的职责。他始终工作在一线,他 的誓言是“不胜不归”。

  这就是今天我要称赞的抗“疫”英雄吴红卫。他大爱无疆、他 医德高尚,他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隔离病毒,他用自己的行动诠 释了什么是恪尽职守。他是新冠病毒的克星,他是我们晋城人的 骄傲。我们等着你的早日归来!

  2021 关于抗疫英雄的事迹精选范文三 在 2020 年 1 月份,在本应家家团圆的春节,在辞旧岁迎新 年的中国,一场储蓄已久的疫情爆发了,它像一只贪婪的大手, 把幸福与快乐挥散,把人类拉向痛苦的深渊,它以飞快的速度在 全国蔓延,它吞噬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它让一个又一个人陷入 了绝望。它就是形式 SARS,但却比 SARS 更加恐怖,残忍。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白衣天使迎难而上,抗疫英雄层 出不穷,在可怕的新冠肺炎面前,中国人如同觉醒的雄狮,咆哮 着,奔跑着与疫情战斗。

  张定宇,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的伟大或许是司马迁口中 的“重于泰山”吧。张定宇,1963 年 12 月出生,毕业于华中科技 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1986 年 7 月参加工作,现任湖北省武 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

  在忙碌的金银潭医院中,总有一个佝偻的背影,他就是张定

   宇院长,年过五旬的他身患渐冻症,妻子在好几十公里外的医院 因感染新冠病毒隔离治疗。每天凌晨两点入睡,凌晨四点有起床 工作,在急诊楼中,他穿着白大褂穿梭于各个病房之间,眼镜上 沾着水珠,混着雾气。他那已经发病的双腿,走路颤颤巍巍地;脱 下口罩,脸上的勒痕清晰可见;他那被消毒水浸的一块一块往下 掉皮的双手;他坚守抗疫一线的背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默默 无闻工作后的汗水,是人民幸福与快乐的源泉。

  张定宇院长在记者采访中笑着说:“我为什么不歇?我以后有 的是时候歇,那么为什么不现在多做一些呢?我看着你们做,我 会很难受的。”身患绝症的张定宇院长跟记者打趣。

  张定宇,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他,是疫情克星,他,是抗疫先锋!

  

篇七: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抗疫英雄的小故事 战疫抗疫故事 6 篇

  【篇一】

  2020 年 2 月 9 日,监测院**分院党员**在朋友圈里发了这 么一条消息:“老妹援鄂出发,做好防护,希望早日平安归来, 加油!你是全家人的骄傲!”而此时,他正坚守在**市路北区 凤凰世嘉第二社区疫情防控党员先锋岗上。

  **市防疫形势严峻,社区用人吃紧,**同志放弃了宅家的安 逸,主动报名参加了**市路北区凤凰世嘉第二社区的社区党员 志愿者活动,配合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和服务工作。连续多 天来,他顶着料峭的春寒,为几百户居民发放了防控疫情爱心 宣传资料,辗转几个小区卡点为路口设施、进出车辆轮胎消毒, 为进出的居民进行信息登记,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对本辖区居民 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和讲解、发放资料,让每一位居民真 正认识到防控疫情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做好防护 工作。

  “您好,请测量一下体温”,“您好,请出示有效证件登记 一下”,他已记不清说了多少次这句话,记不清挥动多少次手 臂,也记不清给多少车辆消过毒。个别居民的不配合也让他感 到过受伤,但只要想到疫情一线的妹妹,他便怨气全无,依然 微笑着耐心服务,直到得到居民的理解。

  **的妹妹**是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心内科医生,也是一名 党员。在报名参加支援武汉的医疗队时,**和丈夫一起都报了 名,**首先入选。小女儿 3 岁生日的当天,她接到了出征的命

   令,在爱人的支持下,她带着不能陪女儿过生日的遗憾毅然决 然地踏上了赴鄂征程。而今,她在武汉江岸塔子湖方舱医院的 工作已经进入第二周。

  想到危险面前妹妹都能迎难而上,而自己是哥哥,既是一名 党员,又是一名退伍的老兵,这种关键时刻怎能落于妹妹之后? 2 月 14 日,**市普降大雪。单位复岗忙碌一天后,**又赶到 了社区,顶风冒雪参加夜间值守。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直到疫情结束!”在他看来,他坚 守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要比肩于奋战疫情一线优秀的妹妹,更重 要的是他认为自己是一面旗帜,一面代表着地矿局、监测院, 飘扬在战役一线的旗帜!

  看到这一双优秀的儿女,困难面前不退缩,迎难而上勇担当, 已从**监测院支部书记岗退休多年的**老人担心之余,更多的 是欣慰,他用微信给监测院离退休管理部门的同志转来了 200 元捐款,说“孩子们都奋战在疫情一线,虽然我年纪大了,也 能为国家出点力!”

  这就是面对疫情的地质人,家国情怀系心间,好家风代代传!

  【篇二】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重新明白爱的珍贵,拾起平淡 生活中忽略的美好。这一“疫”,地矿人齐心协力,为爱而战!

  “最珍贵的礼物”

  这些天,紧缺的防护物资是副队长**心里时刻牵挂的事。电 话响了,是妻子,“老胡,今年的情人节礼物?”正想着筹措

   防护物资的**爽朗地答道“口罩!”电话那头的妻子会心地笑 了。对于疫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来说,口罩就是 最珍贵的礼物。

  也许是受最亲密的人影响和鼓舞,他的妻子带着闺女积极加 入志愿服务,为单位、社区值守防疫“第一道门”。虽然俩人 不在同一条战“疫”线,但爱相连、心相连。

  “希望下个节日,能一家人一起过”

  春节本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地质六队驻沽源县大苟营村脱 贫攻坚工作队第一书记**,却舍下妻儿老小,毅然启程前往沽 源,投身扶贫战“疫”第一线。

  临行前,妻子为他整理行装“张家口那边冷,注意防寒保暖, 特殊时期,千万照顾好自己,平安回来,我们在家等你。”

  “等疫情结束,再‘赔’你们一次旅行”

  凌晨,微信“叮“的一声响,综合管理科张毅拿起手机,是 还在医院的丈夫发来的讯息“今年的情人节礼物不能如期兑现 了,等到战疫胜利,一起去看海。”

  她忍住心酸赶紧回复“说话算数!这次错过了没事,以后机 会还多着呢。你好好医治病人,家里不用担心,有我呢。孩子 都好,睡着了。”

  “她伏案疾书,我为她洗衣做饭”

  深夜十点,地勘二处王刚推开房门,为仍在校改战疫文稿的 妻子端上凉了又热的饭菜,“快吃饭,一会儿你又该胃疼了。”

   “快了快了。现在能做的,就是及时宣传,让职工群众坚定 战胜疫情的信心。”

  “放心吧,这走了一辈子的路啊,摔不着”

  家属院里,退休老党员**正准备出门,和队里的年轻同志一 起去志愿服务,给腿脚不方便的老同志送生活物资。

  老伴儿叮嘱地说:“知道你是老党员,防疫战少了谁也缺不 了你,只是老胳膊老腿儿了,别磕了、碰了,给组织添麻烦。”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里,这一对对平凡的地质人是夫妻、更是 战友,特殊时期,他们把思念和牵挂转化成力量,演绎着别样 的爱情。我们相信,爱与希望,生生不息,以爱之名,必将战 胜疫情。

  待疫情结束,春暖花开,我们要和爱的人,三餐四季,携手 一生……

  【篇三】

  “丈夫支援抗疫前线离家一个月了,到现在,我也没敢告诉 他我没有时间好好照顾孩子。”**无奈地笑笑,她的丈夫是一 名医生,1 月 29 日正式进入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收治新冠 肺炎患者定点医院)支援,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让她好好照 顾家里,别让他担心。

  “但是公司目前这个状况,我必须来,复工的外省员工马上 就要回来了,如果宿舍条件不到位,会让更多的人担心。”** 说。

   平日里,**是人们口中开朗、爱张罗的“毕姐”,身为**丰 田总务人事部劳务课担当的她,负责管理外省员工的公寓住宿 事项。员工们常常看到这个白白胖胖、爱笑开朗的大姐忙进忙 出,指挥镇定,但是这几天,她却瘦了很多,而且常常眉头紧 锁,别人问起,她自嘲:“唉,年前减肥药白买了!没想到疫 情来的这么突然,大伙回归这么不顺,从大年初二开始,我和 团队就在忙活这些事情,真的太难了,我瘦了十斤,哭了好几 场。”

  **丰田承租天滨、天翔、瑞达 3 个公寓,972 个房间里居住 着 3407 名外省员工

  。2 月 22 日是外省员工们大规模回归的第一日,前后会有 近 1000 人办理第一批入住,并接受隔离,所以**和 9 名一丰 宿管员必须赶在 22 日之前把每一个房间消毒完成,为员工们 搭好床铺隔离帐篷,把防护用品安置到位,准备好隔离员工的 日常餐食、日用品供给……每一个事项都包含着千头万绪的工 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物流和物资都调配困难,处理每一 件小事都和闯关一样”。

  记者很难能和她聊上完整的十分钟,采访总被来人、电话和 微信打断,太多的突发事情都需要她紧急处理,宿管员、志愿 者、物流人员,大家有困难都要找她。就拿安装隔离帐篷一件 事来说,调达部门费尽周折买来的帐篷刚一到货,大家都傻了, 司机不管卸货,而厂家只来了 3 个人,人手严重不足,她只好 请示领导,从协调新一工厂召集数名志愿者,大家齐上阵,扛 包裹爬楼梯,挥汗如雨,终于把东西卸到每一个楼层。但是接 下来又有了更棘手的问题,货品是紧急从厂家出库的,连包装 都没有完成,都是散件,需要他们自己组装。零件边刃锋利,

   员工们操作有安全隐患,需要找专业人员,上哪去找?她又开 始新一轮打电话联络协调,最后找来了专业的安装厂家来完成 安装任务。然而,接下来安装的时间只有两天,她和团队需要 解决所有人的餐食,申请志愿者的防护服,安排隔离人员的饮 食起居,指定相关负责人等等问题。

  采访的过程中,**对记者说了很多个“对不起”,但她就是 没办法坐下来平静地接受采访,所有的人都在看着她,她需要 马上定夺,没有时间思考很久,没时间接受采访,更没有时间 惦念已经一个月没有见面的丈夫。

  “他才是真‘英雄’,每天出入隔离病房,我也担心 他。”**把手机的照片翻出来,其中一张是丈夫穿着防护服向 她报平安的照片,“这是他进第一道门时候穿的,这时候已经 全副武装了,但是再进去还需再加防护。”惦记丈夫的时候, 她常常拿出来看看这些照片,他忙她也忙,她不能说真话,而 丈夫也不愿意多说让她担心。于是,两个人就这样常常没话找 话,一边报平安一边隐瞒着彼此的内心,到后来,翻来覆去不 过是那两句:我很好、别担心、完成任务、小心防护,平安回 来……

  大年初五,丈夫进入海河医院疫区的那一天,有两个小时回 家收拾行李,他们开着车去超市采购生活用品,这一路上,谁 也没说一句话。谈到那天的场景,爱笑坚强的毕凤亭哽咽了, “我们担心彼此,也明白各自身上的使命,他负责安排管理医 护人员进入疫区支援,轮到自己进疫区不能畏惧退缩,而我负 责管理几千名外省员工的‘小家’,回归后他们还需要在这里 隔离 14 天,如果防疫管理不到位,卫生安全不到位,大家怎 么能安心呢?所以我也不能畏惧退缩。”

   是的,他们都有各自的战场,都有各自需要守护的人。

  采访时,**拉着记者,介绍了几位在场的宿舍管理人员和优 秀志愿者,她说,虽然疫情可怕,但是这几天她还是收获了满 满的感动,“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不止她一个。为了战胜这场 疫情,为了员工们的安全,为了顺利复工,**丰田有很多的员 工都在默默奉献着,大家抛家舍业、不眠不休,每天楼上楼下 走好几十公里,打上百个电话,身体疼痛没时间去看,吃饭随 便扒拉几口就起身,有时候晚上睡前想定个闹钟,还没定好就 已经睡着了……时间不够用,每个人都在抢时间,想多做一点, 再多做一点,只要大家在一起,就传递着一种信心,无论困难 有多大,夺取疫情防控胜利的信心不动摇。

  对于**来说,2020 年的春节让她终身难忘,因为她明白, 爱不仅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甜蜜和陪伴,还包含着 “默默隐藏苦楚,理解对方负重前行”的坚守和奉献。岁月静 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为了保证大多数人的的平安,总要 有人主动站出来,做那个负重的人,做那个逆行者。世上没有 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愿每一位用肩膀扛起 希望的抗“疫”英雄们,义无反顾的尽头,是与亲朋好友的久 别重逢,愿你们心中的誓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永 久地印刻在所有人的心中。

  【篇四】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团委在二级公司党委的 领导下,在上级团组织的号令下积极投身防疫阻击战,厂房内 外,共青团员志愿者显得格外引人瞩目。他们踊跃参与各项防

   疫工作当中,复工前防疫筹备、坚守卡点值守、排查登记、连 班顶岗……

  一封印满红手印的“请战书”“

  我是团员,我先上!

  ”卡车厂涂装车间团支部组建青年先锋队,与党员一起共克 “疫”战。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涂装车间团支部快速反 应自发组建青年先锋队。2 月 13 日,在涂装车间主任办公室 里,车间团支部书记夏飞向叶旭林主任递交了一封按满了鲜红 手印的“请战书”,他说:“我们年轻人抵抗力强,这次疫情 正是对我们团员的一次严峻考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 敢于冲锋在前,敢于担当奉献,我们要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 使命落在岗位上,我们愿做逆行者,共克“疫”战,请让我们 团员先上。”涂装车间立即设立了团员先锋岗,参与协助车间 门卫人员对员工上下班测温工作 3 人,工作 12 个班次;承担 午餐派发任务 2 人,2 次/天;先锋团员到各班组组织疫情防 控相关知识宣讲 10 余次,受众 80 余人;同时配合车间安全组 对吸烟点进行标识牌的粘贴,引导员工上下班走蛇形通道,公 共区域消杀等一些列工作,充分体现了作为党的后备军的政治 素质和责任担当。

  奔跑的义务防疫宣传员

  在“新解放、新宣传”群以及卡车宣传群等,大家时常会看 到制作精良的防疫宣传视频片,片中展现的是上级防疫政策与 防疫宣传内容,编辑了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在防疫工作中的剪 影,受到大家一致好评。这些视频的作者肖希成是车架车间一 名青年员工,兼任车架车间团支部宣传委员。他是自媒体的爱

   好者,为使员工能够迅速掌握复工须知,以及复工后的车间体 温测量流程,他马不停蹄、每日忙忙碌碌。举着手机,时而驻 足、时而奔跑,在卡车厂各大厂房穿梭,深入防疫工作前沿, 利用微信、抖音等媒体制作发表许多微视频,声动形象地宣传 防疫应知和厂防疫复工实战动态,使每一名员工实时掌握工厂 防疫工作现状和员工须知,在防疫宣传战中打头阵、当先锋。

  锱铢必较的“防疫信息员”

  防疫战打响,第一批逆行者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复工 前必须准确掌握 4774 名在职员工的人员信息填报状况,单个 员工的需要核对的信息量达 24 个,每日需拨打无数电话确认 每个外地员工的健康情况及返程时间表。卡车厂制造技术室团 员鞠承良果断放弃休息,加入志愿者行列。每天原始信息填报 表返回前,他先统计出当天的离职、退休人员,将卡车厂人员 花名册进行滚动更新。信息表下发后,他将信息漏填、信息缺 失等情况的人员筛出,下发至各科室、车间办事员邮箱处,与 办事员们反复核对人员信息,直至将信息补录准确无误。在确 保各类信息准确后,他将排查出来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信 息填报发烧等各种“问题员工”与办事员们进行确认,跟踪员 工们的身体状况,并将回访信息进行汇总。经常是锱铢必较, 再三确认。防控疫情紧迫,在大多数人惶恐宅家自保时,像他 一样的青年志愿者们逆行而上,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每天尽职 尽责,在防疫紧要关头准确无误地统计上报重要信息数据,主 动肩负起一份沉甸甸的担子。

  测温点上的生力军

   防控就是责任,每一名志愿者都是最美的“逆行者”。战疫 情、

  保安全, 共青团员在行动。为保障卡车厂在新冠病毒的疫 情期间能够正常顺利安全的生产,保障车间全体员工的安全, 总装车间成立了特别行动组,主要负责进入总装车间 1 号正门 的所有人员的测温工作及温度异常人员的处置。在组建工作组 的时候,总装车间团支部书记李成鑫积极参与,担任了引导 2 组的组长,主要负责厂对房入口员工体温异常人员登记与处置 流程执行。测温点是偌大厂房唯一入口,人流量大风险就大, 可李成鑫总是冲锋在前,不怕危险,确保测温准确无误,不错 漏一个体温异常人员。李成鑫常说:我们身边有许多优秀的共 产党员,他们不怕危险、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 作为共青团员,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 该冲在前面,以优秀党员同志为榜样,争做贡献,以实际行动 向党组织靠拢。

  有担当的青春最美

  卡车厂复工后,仅内饰车间就因疫情无法正常返岗员工最多 时达 52 人,为保证生产,各工段、各班组克服重重压力,优 化资源配置,跨工段、跨班组、跨生产线支援,特殊工位白班 夜班岗位对调,优先配置,资源共享,千方百计顶住压力拉动 生产线。这与内饰车间深挖岗位资源、日常做足基本功、注重 多技能工的培养、强化变化点管理分不开的,更与共青团员们 的助攻分不开。手工作业为主的生产线,车型几十个品种频繁 更迭,时刻考验着操作者对装车清单、工艺文件、试装文件、 BOM 查询等一系列基本功的娴熟度,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错漏 装。老师傅们都聚精会神,神经绷紧。“好钢用在刀刃上”,

   关键时刻,由青年团员组成的多技能工队伍的优势马上凸显出 来,一岗多能、全面手、全线通交相呼应,连班顶岗,轮番上 阵,哪里缺人就出现在哪里!动起来,更精彩!

  生产一线,也是战疫一线!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卡车厂各 车间顶住压力,咬定目标,疫情防控与生产两不误,共青团员 们表现出非凡行动力,凸显了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在防疫复 工的各项工作中亮剑冲锋、为团旗增辉。

  【篇五】

  **是冲压车间的一名普通维修人员,1972 年出生,兢兢业 业地在薄板维修岗位上工作了 24 年,妻子陈余是吉大二院的 一名护士。

  2020 年 1 月 25 日,大年初一,当千家万户还沉浸在春节团 聚的温馨中,来势汹汹的疫情,已经深深牵动着**这个普通家 庭成员的心。武汉医疗队伍已难以独自招架迅猛的新冠病毒传 播态势,疫情防控刻不容缓。妻子在得知单位组建医疗队支援 湖北防疫的消息时,就立即向医院申请参战并获得批准。

  **一面默默地为妻子准备着行装,一面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 她务必要注意自身防护,保重健康,临行一刻,**与妻子拥抱 告别,略带哽咽地说:“你的工作关乎全国人民的安危,保护 好自己就是保护好了咱们的“小”家,也保护好了全国这个 “大”家,你在前线救人救灾,我在家里造车抗疫,我和孩子 在家等你胜利回来”,孩子也依依不舍地拉着妈妈舍不得松 手……

   从初一到现在,妻子上前线支援武汉已经整整 26 天了。随 着解放公司 2 月 10 日开始复工,**立即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 作中,一心一意专注于设备维修的日常工作。两人都各自在岗 位上忙碌着,每天不论各自忙到多晚,**和妻子都会通过视频 和微信相互鼓励、报平安。他们异地同心,誓与疫情斗争到底, 不获全胜绝不收兵,以朴素有爱的情怀和平凡踏实的行动,彰 显着普通工薪一族的履职担当和奉献操守。

  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年仅 12 岁的女儿,像个小大人儿一样, 在家里担负起照顾患脑血栓的爷爷和年迈奶奶的重任。孩子已 经很久没有看见妈妈了,爸爸也总是早出晚归来去匆匆。孩子 越是听话懂事、二老越是支持他俩的工作而毫无怨言,他们夫 妻俩越是感觉亏欠孩子和父母的太多太多,但是,当前最重要 的事情只有两件:打赢防疫阻击战、复工复产增后援。他们现 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战胜疫情,国家恢复欣欣向荣繁荣景象, 百姓生活恢复常态,一家人能够早日团聚。

  【篇六】

  研发总院底盘开发所**的妻子叫**,是**省**总医院的一名 护士,2 月 2 日,作为**省危重症救治医疗队一员前往武汉华 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进行医疗支援。

  和所有医护人员一样,**每天进入病房前,都要穿戴好密不 透气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手套等,在隔离病房中一待就 是几个小时,不敢喝水也不敢上厕所,甚至不敢大喘气,因为 护目镜上一旦都是雾气就什么都看不见。

  隔离病房中不允许家属陪护,除了每天给患者正常的采血、 扎留置针、静点吊瓶、测血糖、体温等正常处置外,还要照顾

   每个患者的生活起居,比如帮患者打热水、给患者喂饭、帮患 者吃药、剪指甲等,都是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后,喘气都费劲,每个动作都比平时 吃力,体力消耗很大,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她还是 一边做好检查,一边给患者鼓劲加油:“今天有两名患者出院 了,你们也要乐观,心态好最重要!”几个小时下来,当她脱 下防护服时,里面衣服湿得几乎可以拧出水来,每次取下口罩, 脸颊上都被勒出一道道红红的印子。

  **作为一名驰援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属,深知妻子工作的 不易,舍小家,顾大家,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他为妻子感到骄傲,正因为有和妻子一样的医务工作者日夜奋 战在一线,这场“战疫”一定会胜利。自己作为一名研发人, 决不能甘于落后,以妻子为榜样,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 红旗研发工作。

  

篇八: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疫情无情,人间有情,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抗击疫情的英雄小故事,令人 深刻。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抗击疫情的英雄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 家能喜欢!

  抗击疫情的英雄小故事(一)

  “炎症风暴”是新冠肺炎患者由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 也是导致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患者若发生“炎症风暴”,该如何应 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护肾队”给出的“解题”方法 是: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清除炎症因子,达到保护脏器、挽救生命的目的。

  这支由 4 名肾内科医生和 23 名血透专科护士组成、平均年龄只有 30 岁的队 伍,被大家称作“护肾队”。面对“炎症风暴”,他们科学研判,创新方案,采取 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让众多患者获得有效治疗。

  “我们发现,一些患者感染后大量炎症因子聚集产生‘炎症风暴’,从而导致 多器官快速损伤。”同济医院肾内科主任徐钢教授介绍,通过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 治疗手段提前干预,可以有效清除这些炎症因子。

  “炎症风暴”应做到早预警早干预,同济“护肾队”副队长何凡副教授带领

   队员对光谷院区所有重症患者都进行了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监测。当患者体内炎 症因子达到预警值时,就选择恰当时机介入,有针对性地制定血液净化方案。

  一次,“护肾队”为一名 74 岁的老人完成 3 次血液净化后,原本呼吸衰竭、 已经进入昏迷状态的老人逐渐开始好转,超出正常水平 30 多倍的炎症因子回到 常规范围内。一星期后,老人重症转轻后转院。在随后的两周内,34 名患者接受 了近百人次血液净化,其中 10 人已经出院或转至轻症医院。

  由于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都是危重症患者,需要提供精细化的护理。以目前 “护肾队”的人员配置,一天为 10 名患者做透析是常态。一名患者使用血液净 化机的时间是 8 至 10 个小时,而医护人员防护服的使用时限是 6 小时,所以需 要两拨护士接力,才能完成 1 名患者的血液净化,有的护士甚至一天要进 3 次 ICU。同济医院光谷院区血透中心护士长鄢建军说:“现在就像打阻击战一样,一 定要守住阵地。”

  “血液透析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徐钢教授说,“医务工作者最 大的荣誉感来自患者康复。大家士气很高,都鼓足了劲儿要战胜这次疫情。”

  抗击疫情的英雄小故事(二)

  今天(3 月 17 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 区山东医疗队的主治医生郭海鹏,他出生于医生世家,一家人五代从医,他说,

   用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是家训,更是责任。

  正在用不太标准的武汉话跟刘爷爷交流的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重症医学科医 生郭海鹏,刘爷爷今年 86 岁,在外院治疗近一个月,因为病情加重被转到这里, 医疗队会诊后,决定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可被老人一口拒绝。

  对话中,郭海鹏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经历,但过程中 感到不舒服,对此有了顾虑。但缺氧问题又急需解决,郭海鹏反复劝说,刘爷爷 终于放宽心同意试一试。3 秒钟,医护人员快速置换鼻导管和加压面罩。

  尽管郭海鹏的武汉话并不标准,但他温暖的话语还是大大缓解了老人紧张的 情绪,刘爷爷很快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氧饱和度也从原来的 80 多提高到接 近正常人的水平。

  齐鲁医院两个病区,收治的是 30 多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大多数都是老年 人,年龄最大的 94 岁。每天进入病区,问诊、体检、查血气、心电图检查,他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了十几年的 ICU 医生,他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已成为一 种本能。

  郭海鹏是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就读于武汉大学疫情发生后,郭海鹏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医疗队。而其实他刚刚结束在美国哈佛 大学三年的博士后培训,回国还不到三个月。

   抗击疫情的英雄小故事(三)

  2 月 12 日晚,早过了下班时间的急诊科护士王欢欢脱下防护装备,正用手 轻揉自己的脸,想缓解一下长时间穿戴隔离面罩在脸上磨出的印记。虽略有疲色, 但她的眼眸里仍透着刚毅与坚定。

  在疫情期间,王欢欢不仅承担急诊科的本职护理工作,还是医院发热门诊的 专职护士。春节前她就进入发热门诊值守,连续在一线奋战十天,整个春节假期 都没有休息。有同事关心她“别这么拼,休息一会”,她笑着反问“没事,我是党 员,关键时候我不上谁上”。老家的亲人曾问她“春节还回来吗?”,她只能推说工 作上忙可能还回不来。她不敢告诉年迈的父母,自己在“危险”的地方值守,对 年幼的孩子也只能忍下思念,早早送回老家,连年夜饭也只是在医院匆匆对付。

  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工作王欢欢都要穿上厚重的防护服、防护口罩和护目镜, 为了减少防护装备的穿脱次数,她时常长时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工作,毫无 怨言。

  她因为基础扎实、技术到位,还同时承担起发热门诊护理带教老师的职责, 指导进入发热门诊增援的护理人员及收款处非医人员如何做好防护、规范工作。

  每天下班前,她都抽出时间耐心指导年轻护士解决发热门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不仅如此,细心的她还发现进入发热门诊的患者大多非常紧张、害怕,她就主动

   和患者聊聊天、说说话,安慰他们。不少患者在她的疏导下平复了心情,每每看 到患者放松后的神情,她都感觉工作没有白费,自己心里也暖呼呼的。

  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发热门诊的一线医护人员是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他 们奋战一线,尽己所能,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献着自己的专业力量。

  抗击疫情的英雄小故事(四)

  “我们的年夜饭,是一份简单的盒饭,没有桌椅,就站在一边,蹲在角落捧 着碗吃。”

  1 月 24 日的除夕夜,注定是个不眠夜。挖机工人王伟接到施工通知,当天 下着雨,他戴着厚厚的口罩,踩着泥泞的地面,像战士一样,扎进火神山医院的 施工现场。

  2 月 2 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如期交付。10 天 10 夜,这背后是近 7000 余人 的鏖战。高强度劳动下,每一名建设者虽然非常疲惫,但王伟说大家都很亢奋, 像“打了鸡血一样”。

  还有一个开挖掘机的小伙子,听说自己驾驶的挖掘机被称作“蓝忘机”,通过 直播成为网红之后,忍不住对着记者侃侃而谈:“以后我的小孩子大了,我肯定也 是要当爷爷的嘛,我可以跟我孙子讲讲,我们以前为了大武汉,为了祖国,做出

   过贡献!”

  抗击疫情的英雄小故事(五)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感染病学家,她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 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在 2003 年非 典型肺炎肆虐时期,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为浙江取得抗击“非典”胜利发挥 了关键性作用。

  在春运临近高峰,武汉疫情呈蔓延趋势时,她顶着压力,几度建议“封一座 城,护一国安康”。党中央迅速采纳了她的建议,有效遏制了病毒的扩散,这一举 措不知让多少人保住了健康和生命。

  73 岁的李兰娟院士还主动请缨,进驻武汉,和武汉的医护工作一起接诊病人。

  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医生。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连 7 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她怕 一眨眼,鲜活的生命会从她指间溜走。

  她抢在时间的前面,率先推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抑制 了新冠肺炎病毒。她为了尽快找到“对症下药”的疫苗,她率领科研团队,日夜 兼程。

  她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

   ?相关文章:

  1.战疫情中的英雄故事 2.2020 抗疫情英雄小故事 3.关于 2020 战疫情感人小故事 5 篇 4.战疫情感人小故事 5.一段疫情感人故事

  

篇九:抗击疫情英雄真实故事

  

  

推荐访问:抗击 疫情 真实